科左中旗哈民遗址服务中心
(2023年3月2 日)
为扎实有效完成旗委、旗政府、旗文旅局年初指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全年工作起好头,迈好步,开好局。现将2023年工作计划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实意识形态工作
一是要始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坚持两个结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立足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工作要求,结合旗文旅局制定《科左中旗文旅局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工作方案》要求,哈民遗址服务中心把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2023年的首要政治任务,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切实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着眼全面覆盖,创新载体抓手。计划开展理论学习3次,研讨交流1次,主题活动1次。
二是要聚焦深化党的政治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落实党内民主制度,保障党员权利,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同时巧用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等新媒体开展学习宣传工作,以文化自信巩固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树立公共文化旅游服务机构的良好形象。
三是要聚焦压实“一岗双责”,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持续深入开展正风肃纪、反腐倡廉教育活动,细化廉政风险点排查,大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四是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紧跟上级党委方向、步伐,每季度组织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各类信息,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可管可控,同时强化责任意识,定期分析党员思想状况,每季度开展至少1次谈心谈话,做深做细做实思想政治工作。
五是要持续加强法治建设,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普法宣传活动,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
二、挖掘哈民文化内涵,深化西辽河文明研究宣传
积极参与西辽河文化以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形式的学术论坛、研讨会,收集整理哈民文化及所承载的重要历史,进一步提炼和阐释哈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论证哈民遗址在西辽河文明乃至中华文明起源历史进程中特殊而重要的作用,从而提升“哈民文化”整体含义,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2月,参加通辽市博物馆馆际联盟召开的西辽河文明研讨会。会议紧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全面提升“两个打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目标,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和交流。哈民遗址将进一步高标准、严要求,宣传好“哈民文化”符号和西辽河文明形象,为加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出一份力量。
三、蓄力宣传推广,打造文旅融合品牌
一是充分发挥景区节庆旅游集聚优势,有效利用节庆开展社教宣传活动,发挥好博物馆社会功能。充分利用“5 •18国际博物馆日”及“5 •19中国旅游日”等重要节日,开展博物馆日主题宣传活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和“翰墨丹青颂党恩•光影礼赞二十大”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旗美术、书法、摄影巡回展活动,宣传推广中华文化符号,提高中华文明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是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弘扬草原文化品牌。中国·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是为构建草原文化传承体系,打造内蒙古草原文化品牌的一项重要宣传活动,旨在积极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哈民遗址作为该项活动承办方之一,倍感骄傲和自豪,活动以线上线下相配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开幕仪式+媒体采风+民族商品及非物质文化进景区+网红直播”等系列活动开展,以草原文化节为主媒,打造哈民文化品牌,展示哈民文化在草原文化中的特殊魅力,发挥品牌效应,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活动计划在8月份举行。
四、挖掘“哈民文化”内涵,扩大品牌影响
通过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独特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丰富内涵,提炼展示哈民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研发具有“哈民文化”特色的文创商品,打造特有品牌IP形象,有效提升哈民遗址知名度和影响力。已编制完成科左中旗哈民遗址文创商品研发项目,因资金等原因,正积极申报上级相关政策扶持,填补哈民遗址文创商品研发短板,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五、构建宣传平台,拓宽宣传途径
拓宽线上线下宣传媒介渠道,线上利用新媒体微信、微博、抖音和官方网站进行宣传,拟制作推出系列栏目“声音的力量——100秒听哈民故事”、“线上博物馆”等使公众“声”临其境,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线下通过精心组织和策划,扎实做好景区宣传营销工作,加强与周边省市旅行社的区域合作,扩展营销半径,提升景区旅游热度。同时与上级旅游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参加全国各区域旅游宣传推介会,将“哈民文化”推出去,以提升哈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六、抓牢抓实现有项目,推进项目落地生根
一是继续推进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申报工作。2021年11月《哈民遗址保护规划》已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按照规划公布程序,已将公布文保逐级报送至自治区人民政府,待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根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及运行管理指南》内容要求,继续推进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二是继续推进哈民遗址安防项目。该项目现已通过主管局申请,并获得自治区文物局《内文物督函〔2021〕27号》对“哈民遗址安防工程”的批复,项目计划年内即可实施,本次项目将有效改善哈民遗址南区长期处于监控盲区、管控薄弱等缺点。
七、广开思路谋划项目储备,为立项争资做准备
一是编制与哈民文物本体保护相适应的本体保护项目。缓解哈民遗址由于长期在自然环境中裸露自然损害,目前保护展示馆内极个别房址、文物出现氧化、冻融沙质粉化、龟裂,遗骸出现变质、变色和骨骼松动萎缩等现象,由于本地区极其缺乏文物本体保护的有效措施及相关防护资金,为减缓文物本体的自然损坏速度,提升文物保护力度,延长展示时间,尽早实施本体保护项目极为重要。
二是拟实施环境整治项目。哈民遗址虽然远离城镇,但所处村屯边缘,由于周边群众对文物保护及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导致现有遗址核心保护区边缘距垃圾堆放处不足50米,遗址南区所处林地内,外围偶有周边群众取土现象。目前遗址核心区大面积被深根系落叶乔木所覆盖,且杂草丛生,随着树木的树龄增长,对地下文物的损坏也随之突显。既不利于国家遗址公园创建和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也不利于游客观赏。因此拟设施环境整治项目较为必要。
三是拟实预防性保护项目。文物作为人类活动的遗留物,是人类历史的实物见证,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从文物出现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走向老化灭失的历程,怎样去延缓文物的老化,如何进行科学有效干预,尽可能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是每一个文物工作者的使命。哈民现有馆藏文物已出现破损、老化、风化等各种病害现象,如果不注重对文物平时的维护保养,不注重文物存放环境的有效控制等方面因素对文物的破坏,馆藏文物将加快其灭失的速度。因此,文物的日常保管显得尤为重要。按照“预防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是做好或防止馆藏文物继续出现各种病害的有效途径。
四是拟实施智慧景区建设项目。遇节假日景区会面临排队买票、排队检票、停车场出入口堵车、没有车位等问题,服务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智慧景区是以云计算为基础,以移动终端应用为核心的,以感知互动等高效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发展新模式,核心是以游客为本的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智慧景区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层面。建立系统架构:一个平台(智慧旅游管理服务平台)、三个体系(智慧旅游管理体系、服务体系、营销体系)、三个中心(智慧旅游应急指挥中心、数据中心、运营中心)。带动景区、旅行社、酒店、餐饮、旅行相关企业及旅游周边产业发展,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