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通辽市文旅广电局、通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通辽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实施方案》(通文旅广联发〔2023〕10号)文件精神,科左中旗文化和旅游局、科左中旗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科左中旗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发起制定本方案。统筹推进科左中旗旅游事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各项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和自治区民族 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 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 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 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守正创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 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旅游基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产品供给和业态创新,进 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 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确保旅游业在促 进全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积极作用,使旅游成为中 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动力,成为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重要载体。
(二)总体目标。到2025年,科左中旗旅游优质供给更加丰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广泛深入,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不断巩固,旅游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人民旅游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二、主要任务
(一)坚持守正创新,注入旅游新内涵
充分发挥旅游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各民族交 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文旅融合,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功
能,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内涵。
1.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树立和突出各民 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加强引导景 区规划建设、活动策划组织、展览展示、导游解说、旅游 演绎。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演艺产品与旅游景区联合,探索精品演艺进景区、创作到景区等新举。
组织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到2025年,新创文艺作品60个以上,组织乌兰牧骑开展“精品演艺进景区”活动累计20场以上。乌兰牧骑开展“学·创·演”结对子帮扶活动和演出服务活动340场以上,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四个与共”更加深入人心。
2.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 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 血脉,发展红色旅游。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融入 到旅游活动、旅游宣传、旅游解说、旅游演艺、旅游文创等 各个方面,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夯实 各民族休戚与共、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倡导文明旅游,营造文明、和谐、友爱的良好氛围。
3.深入宣传建设小康社会伟大成就。鼓励和支持有条件 的苏木乡镇培育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牧业、乡村民宿、乡 村度假、绿色餐饮、民俗体验等新业态,积极申报自治区级 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将脱贫攻坚成果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产业,让旅游者在游览体验中感受党领导各民族团结奋斗、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就。
4.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 神家园为主题,深入挖掘和整理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的历史事实、遗址遗迹、活态遗产等。实施哈民遗址保护利用、慧丰寺消防等文物系统性保护工程。
5.全面推广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把学习贯彻 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 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真正在学懂 弄通做实上见行见效。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坚决守住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将各民族共享的 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到各类文化旅游活动中发挥好旅游景区和文化场馆传播展示中华文明的窗口作用。
(二)坚持价值引领,打造旅游新线路
6.组织各民族群众跨区域旅游。组织文旅企业参加国内重点文旅博览会、交易会,积极参加在重点客源城市举办通辽文旅招商推介会,扩大我市“悦来通辽”文旅品牌影响力。
7.全力构建区域旅游一体化格局。指导孝庄园、珠日河等景区提档升级,提升A 级景区品质内涵及服务能力。推进智慧旅游发展,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业态、开辟场景、优化供给、激活消费。
(三)坚持市场导向,发展旅游新业态
8.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 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相融合,支持孝庄园文化旅游区正北方红色研学基地开展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旅游,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有机结合。
9.创新发展民族研学旅游。创作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 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舞台艺术作品、美术作品,融入历史文化研学旅游,让各民族学生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了解中华民族,领悟中华文化,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识。指导博物馆、非遗场馆参与研学实践活动。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宣传教育,倡导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民族团结节等活动,助推科左中旗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推动非遗和旅游有机结合,建设非遗代表性项目进校园活动,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为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注入新活力。
10.加快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和乡 村旅游提质增效。积极创建全国和自治区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镇,提升星级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结合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不断完善乡村牧区文化和旅游公共设施,改善道路、停车设施和旅游厕所。促进乡村民宿、露营旅游发展,满足游客多样化文旅需求,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之美。
11.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充分发挥科左中旗草原、森林、湿地以及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培育特色景区景点,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开展“跟着节气、音乐、文创、美食、非遗、节庆 游通辽”专项推广活动。促进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2.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智慧旅游。以通辽智慧文旅公共平 台建设为核心,在4A 级以上景区、博物馆、图书馆、率先推广智慧管理运营,提升智慧文化和旅游服务能力。推动数字文旅事业创新发展,积极开展可移动文物保护、积极申报数字文化博物馆等数字化项目。在智慧旅游中加大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的使用,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四)坚持文旅融合,培育旅游新主体
13.做大做强旅游骨干企业。积极培育各类文旅市场主体。实施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壮大小微文化企业,引导民营文化企业以业务和资产为纽带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鼓励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乡村旅游实体、星级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发展乡村特色旅游。
14.全力支持旅游演艺发展。围绕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现代化科左中旗的发展实践,探索演出经济业务。组织乌兰牧骑开展“精品演艺进景区”等活动。
15.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深入挖掘和利用全旗红色文 化、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各类文化遗产,鼓励开发文化 创意产品和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参加全市文化旅游商品创新创意大赛。
(五)坚持创新引领,建设旅游新基地
16.创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继续支持开展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申报和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评定,积极打造、申报自治区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等项目,突出体现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示范意义和作用。
17.拓展乡村旅游休闲新空间。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推进传统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发展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产业。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绿色生态资源,挖 掘历史故事、乡风民俗等人文资源,打造“农业观光+农事娱乐+文化展示+科普研学+生态体验+度假休闲”等旅游融合产业链。依托特色美食、特色物产、精品演艺等资源,拓展乡村文化和旅游消费。鼓励乡村农牧民利用自有宅基地和闲置房产,改造发展特色民宿,创新打造富有乡土文化气息的旅游休闲空间。
18.全力推进非遗创新转化。提升现有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品质,加强非遗展示、体验功能。以乌力格尔、好来宝、潮尔、科尔沁婚礼等为重点,打造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活动;以科尔沁刺绣、蒙古族马具制作等为重点,展现非遗传统手工艺;以传统中医(蒙医)药为基础,发展中医(蒙医)保健类产品,推动传统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非遗特色精品旅游线路。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旗文旅局、旗民委、旗发改 委联合成立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总结推广等,定期研究、 及时解决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过程中的 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旗民委,承担日常工作。
(二)不断优化旅游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旅游法治建设,深入落实《通辽市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动旅游市场规范发展,提高旅游行业的法律意识,维护各类旅游主体合法权益。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投身通辽旅游的创业创造活力,让各类文旅企业主体能够平等、便捷、安心创业。
(三)提供人才支撑。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完善旅游行业 校企对接机制,加强与内蒙古民族大学、通辽职业学院、科 尔沁艺术职业学院等合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 人认定工作,通过各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加强传承人培养
和提高。
(四)营造良好氛围。宣传推广左中旅游资源,吸引更多各民族游客到左中观光旅游。通过旅游讲好通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