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和经济环境,全旗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自治区、通辽市各项决策部署,旗委政府统筹协调,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各部门通力协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实施系列措施,发展韧性持续显现,多数经济指标稳中有进,近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首次高于全市增速,经济稳定恢复。
一、经济运行情况
(一)地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
全旗地区生产总值143.98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12亿元,同比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8.23亿元,同比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58.63亿元,同比增长4.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6.62:12.66:40.72。
1、一产总量稳居第一。全旗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占全市的16.81%。畜牧业稳步发展,牲畜存栏进一步增加。粮食生产创新高,粮食播种面积409.5万亩,同比增长1.78%,粮食产量47.53亿斤,同比增长4.31%。
2、二产增速由负转正。疫情以来,全旗第二产业受到严重冲击,二产连年呈现负增长,2022年大力招商引资,建安工程投资持续增长,建筑业向好发展,规上工业降幅持续收窄。
3、三产持续稳定发展。第三产业增速高于全市(2.9%)1.6个百分点,位列全市第二位。三产中仅批发和零售业发展低迷,铁路运输业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实现增长。
(二)规上工业完成情况
规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同比下降11.9%。年初以来累计增加值增速逐月提高,降幅逐月收窄,全年累计增速分别高于一季度(-33.7%)21.8个百分点、上半年(-28.3%)16.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21.0%)9.1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
我旗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5%。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9%。
1、从产业类型看,三次产业投资呈现“一升两降”态势,第二产业主导投资增长,工业投资成效突出。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3.4%,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2.9%,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54.2%。
2、从投资主体看,国有控股投资同比下降34.2%,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2%,外资投资同比增长100%。
3、从投资结构看,基础设施业投资同比增长45.5%,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28.3%,交通运输邮政业同比下降25.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下降55.5%。农林牧渔林业投资同比下降1.4%,其中:农业投资同比增长147.5%,畜牧业同比下降24.5%。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5%,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同比315.8%。新能源投资同比增长228.49%。
4、从投资规模看,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16.3%,亿元以下项目完成投资同比下降49.59%。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情况
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28.24亿元,同比增长0.7%。城乡消费市场实现同步增长,餐饮收入增速是商品零售的4倍以上。
(五)城乡收入完成情况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26元,同比增长7.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71元,同比增长5.7%。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24元,同比增长9.4%。
二、当前经济运行需关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优。全旗三次产业结构多年来一直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状,且一产、三产比重逐年扩大,由于二产新动能成长不快,发展活力不足,经济效益不高,二产比重不断缩小,三次产业发展不均衡。2022年全旗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6.62:12.66:40.72,而通辽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55:32.26:42.18,与全市结构相比还有一段距离。
(二)服务业发展缓慢。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8.63亿元,同比增长4.5%,发展形势良好,但缺乏龙头企业拉动支撑,全旗服务业仅批发业、餐饮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居民服务业四个行业有“四上”企业。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缺乏有力支撑。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体量小,不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目前粮油食品类、化妆品类、中西药品类、服装类的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处于空白。
三、下一步建议
(一)抓好一产生产,稳定经济增长。一是做好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工作,保障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作物单产。二是稳定畜牧业增长。做好畜禽出栏和补栏工作,保证畜禽出栏和存栏量。
(二)优化规上工业结构,扩大二产比重。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优化农牧业产业链,推动饲料加工、农产品加工、牲畜屠宰加工改造升级,全力建设一批新的达标企业,进一步优化规上工业结构。二是抓好临规企业的监测工作,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促进企业释放产能,早日达标纳统。三是结合五经普工作挖掘一批潜力巨大、前景较好、能够丰富我旗产业链推动三次产业融合的企业,做好这些企业培养培育力度,争取早日达标升规纳统。
(三)扩大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一是抓好项目进度,行业主管部门强化协调调度,研究解决项目实施的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形成有效投资。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加大项目储备,积极推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切实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三是相关部门督促项目单位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要求,及时提供佐证材料,确保数据质量。
(四)大力推动服务业发展。一是依托乡镇特色农副产品,借助电商平台,打造地域品牌,推动农产品走出去。二是全力挖掘一批本土小微企业,加大扶持培育力度,争取早日达标入库,丰富行业结构。三是充利用哈民遗址、孝庄故里等特色资源,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加强宣传营销,吸引外地游客,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消费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