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发展规划处《关于报送2022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的通知》要求,现将科左中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园区基本情况
科左中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19年6月由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批准创建,2020年12月份创建成功,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主导产业为肉牛。园区范围包括花吐古拉、敖包、舍伯吐、希伯花等4个苏木镇的74个嘎查(村)、1.9万户、6.96万农牧民,总面积137.20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5.3万亩。截至2022年末,园区肉牛存栏9.38万头,养殖户5862户,养殖企业18家,肉牛加工企业数15家,包括大型肉牛屠宰加工企业2家,小型牛肉加工厂13家,饲料加工企业1家,肉牛产业体系科技研发中心1个,园区总产值已达到40亿元以上,已形成饲草种储、种源生产、母牛扩繁、规模养殖、市场交易、屠宰加工、科技研发、电商物流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肉牛全产业链条发展模式,在自治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二)创建任务完成情况及奖补资金使用情况
产业园创建方案和中央资金使用方案规划建设的9大工程21个项目,包括基础设施水平提升项目10项,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项目11个,计划总投资13.73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项目总投资的99.37%。其中已下达的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亿元,完成资金拨付0.614亿元,资金拨付率达到61.4%。用于支持8个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已完工6个,在建项目2个。分别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与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和休闲农业旅游设施建设项目。其中,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与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项目中,牛肉品质提升科技创新研究课题正在针对牛肉产品开展质量安全指标检测与数据库建设工作,准备进入项目验收阶段;绿色农畜产品加工物流基地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完成初稿,正在按相关部门修订意见进行完善,即将进行中期汇报工作。休闲农业旅游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产业园形象标识、宣传展板及标牌等建设内容,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及景观绿化工程项目完成工程量的92%,预计明年春天可完成剩余的绿化植被补植工作。
(三)亮点工作
1.开展肉牛大数据平台升级改造。结合园区建设和发展实际情况,编制了《内蒙古肉牛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向通辽市农牧局争取了项目、政策和资金支持,将科左中旗肉牛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成为自治区级肉牛大数据平台。目前该方案已获得《2021年肉牛优势产业集群项目》支持,已完成了招投标工作,正在快速推进项目建设,预计今年12月份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
2.科技创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与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牛肉品质提升科技创新研究已编制完成形成《产业园牛肉精深加工创新发展规划(2021-2025年)》《科尔沁牛肉精深加工标准体系》各1份;完成国家标准《畜禽屠宰HACCP应用规范》、行业标准《腊肠加工技术规范》《畜禽骨肽加工技术规程》报批稿3项、团体标准《T/CGCC 59-2021肉皮冻》《T/CGCC 57-2021散装即食食品经营操作规范》《T/CMATB 9005—2022 果木烤肠》《T/CMATB 9006—2022台式烤肠》4项已发布,《原切牛排》、《调理牛排》、《调理冻卷(砖)牛、羊肉》3项标准近期将发布实施;形成科尔沁牛肉品质基础数据库架构,初步形成4个品种、近百种品质指标的数据测定与录入,已完成近2万条数据的检测和分析;研发牛肉制品贮藏保鲜技术、色泽与风味劣变控制技术2项,开发了牛肉酱、牛肉料理包、牛肉干、牛肉罐头等8个新产品。
3. 数字化赋能肉牛产业成效显著。依托肉牛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向金融机构提供肉牛活体抵押动产监管服务。目前已经与内蒙古银行、中国银行、内蒙古农村信用合作社达成合作,利用肉牛活体抵押动发放贷款1亿多元,监管牧场13家,抵押牛只7310头,切实解决了养殖户贷款寻找抵押物难、担保费用高的实际问题,有效的盘活了肉牛活体资产,为破解肉牛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4.产业创新创业孵化工作初见成效。一是深入推行产业园科技创新与创业孵化基地运行管理办法,鼓励扶持大学生毕业生、农牧民开展肉牛产业相关创业项目。今年已孵化企业2家,分别为内蒙古中农军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赢信传媒公司,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和网络传媒推广服务。二是对园区农牧户开展种养技能培训,依托产业园科技创新与创业孵化基地,培养先进技术人才,对嘎查村防疫人员和有技术需求的养殖户,提供入户技术指导和培训,培训内容涵盖种养殖技术、肉牛耳标佩戴录入及物联网设备使用调试等。
(四)存在问题
1.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利益链接不紧密。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之间主体融合深度不够。园区内加工企业未能发挥精深加工环节对产业链上的养殖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带动作用。养殖户与合作社利益链接不紧密,未能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链接机制。农文旅业态之间融合不够,休闲农业功能有待挖掘,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较低。
2.养殖结构性差异较大,育肥牛饲养规模不足,标准化程度不高。由于受全国育肥牛出栏数量减少,外来产品入境受限等因素影响,国内牛肉产能下降。“犊牛、架子牛”与育肥牛价格之间的倒挂,使得饲养育肥牛与饲养繁育母牛相比,饲养繁育母牛环节效益优势明显。因此,广大农户饲养繁育母牛的积极性明显高于育肥牛。从园区及周边牛只类型结构及存量看,饲养基础母牛及育成母牛占比达到75%以上,而饲养育肥牛则不足10%,且多数为粗放饲养,标准化精细化程度较低。
二、2023年工作计划
(一)做好各项目收尾工作。产业园创建中央奖补资金支持建设的8个项目全部进入收尾阶段,要严格开展项目质量验收,确保完成创建任务。已经完成验收的项目,要做好项目档案的分类、归档保存,为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继续推动金融资本支持肉牛产业。充分发挥产业大数据服务功能,继续开展肉牛活体抵押动产监管工作,推进实施育肥牛贷款贴息项目,谋划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和推动金融信贷资金向产业园集聚,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决养殖户和养殖企业贷款难问题。
(三)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产业集聚。强化产业链招商,着力补链强链,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园建设,紧盯种养殖和精深加工企业,加快推进肉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积极引导肉牛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企业入驻园区,年内引进1-2家企业。
(四)推广肉牛大数据平台系统使用。在建设完成内蒙古肉牛产业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平台推广工作,积极宣传大数据平台的优势,向各个旗县乃至盟市推广大数据平台,充实大数据平台数据资源,全力促进数字技术在肉牛领域的应用转化,增强产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努力推动肉牛产业转型升级。
(五)持续开展技术宣传培训。依托产业园科技创新与创业孵化基地,为种养大户、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家庭农牧场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新型职业农民等提供科技培训服务300人次,促进产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